English

文坛“搭车”起风波有一个陈燕妮还有一个“陈燕泥”吗?

1998-03-0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张 隽 我有话说

今年初,在北京一些书摊上同时摆售的两本书引起了记者的关注:一本是“陈燕妮著《遭遇美国》”,另一本是“陈燕泥辑《出国遭遇》”。这两本书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有着惊人的相似。封面设计上,《遭遇美国》的副标题为“《告诉你一个真美国》姊妹篇”,“陈燕妮采访录:50个中国人的美国经历”,外加一幅陈燕妮的近照;《出国遭遇》采用“告诉你一个真世界”作副标题,封面还特别提示“陈燕泥女士三年法国生活、六载美国时光,耳闻目睹,心灵震撼”!外加一幅正在喝咖啡却不知道是谁的美女的头像,按封底“陈燕泥女士辑录众国人飘洋之心得”的提示,想必她就是“陈燕泥”?

熟悉陈燕妮的读者都知道,她是一位旅美作家,早在1994年就撰写了《告诉你一个真美国》一书,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后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再版印刷了七次,畅销不衰。1997年初,陈燕妮另写了一本《遭遇美国》,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,市场反应很好,也连续再版了五次。据该书的责任编辑李威海说,“印刷赶不上订单”。可以说,陈燕妮在国内已经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。为此,北京《为您服务报》特辟版面“海外专递”,向首都市民及时地推出陈燕妮在美国的最新近作,反响十分强烈。

为了了解另一个“陈燕泥”,2月24日,记者采访了《为您服务报》海外专递版编辑俞悦小姐。她告诉记者,最近以来,编辑室已接连接到七、八个读者的电话,问同样的一个问题:“陈燕妮是不是又出了一本新书叫《出国遭遇》?”“怎么她连名字都改了?”……

在北京陈燕妮的家中,她父亲也接到亲友的电话,问他女儿是不是又出了两本新书。2月25日,一份来自大洋彼岸作家陈燕妮本人的传真发到了本报编辑部,从这里面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。

(另附《我看“陈燕泥”》,全文照录)

显然,陈燕妮在怀疑自己已被人“动作”。为了能采访到另外一个“陈燕泥女士”,25日当天,记者电话采访了《出国遭遇》一书的出版方、该书的责任编辑王双林。以下是王双林(简称“王”)和记者(简称“记”)的对话:

记:我是《中华读书报》记者,想采访一下您编辑《出国遭遇》一书的有些情况。

王:你的来意我明白(他所明白的来意是什么呢?记者很莫名其妙)。有什么问题你就问吧。

记:《出国遭遇》的编者是“陈燕泥”吗?

王:是。她(“陈燕泥”)好像是东北师大出版社的。书稿是她让北京一位叫卢景林的人代理,来与我联系出版的。“陈燕泥”是真名还是笔名,这个我不太清楚。

记:您是否知道市场一直很畅销的《告诉你一个真美国》和《遭遇美国》,这两本书的作者也叫陈燕妮?

王:听说过,但是不很熟悉。我对市场了解得不是很透。也许这是一种无意的巧合。

记:您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,代理人卢景林有没有向您出示过此书编者“陈燕泥”著作权的受权书面材料?

王:没有。只有一份卢景林提供给我的“情况说明”。这份“情况说明”包含两点内容:一是此书无版权问题;二是有关所辑录文章原作者的著作权问题,目前已找到15位,还有35位未找到,仍在找。

记:你有没有向对方(代理人卢景林)提到过书名人名同音相似这一问题?

王:问过。卢景林好像还咨询过律师,觉得这没什么大问题。两种书所有篇章、内容都毫不相干,行文的风格也截然不同。《告诉你一个真美国》和《遭遇美国》只是告诉美国一个国家的情况,《出国遭遇》是“告诉你一个真世界”,除了美国,还介绍了尼泊尔、南非,不但是留学见闻,还记录有俄罗斯做生意的事儿。

记:这算不算是一种“搭车”出书?

王: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,对此书已作出不再版的决定。我们是纯粹地做出版业务。你知道,现在文坛上“搭车”上马的已经非常普遍,像老知青、老照片之类。这种现象现在还不好说它。

记:到目前为止,你见过“陈燕泥女士”吗?

王:没有。

作为一名责任编辑,当一本书从他手中出版并上市,连这本书的编者的面都未见过,甚至还弄不清到底是谁,这不能不让记者感到惊讶!当记者想再采访卢景林时,被告知卢已离京出差了。

“陈燕泥女士”到底是谁?有没有这样一个人?为此,记者拨通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值班室电话,一位男士明确地告诉记者:“我们社没有‘陈燕泥’这个人。”当记者再问到是否有卢景林时,这位男士语气十分肯定地说:“有。”他还谈到,卢景林的情况比较特殊。原来卢是东北师大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,后来干过一段发行科科长。在社里工作有六、七年时间,1992年卢景林办理停薪留职手续,离开出版社去自己干了。听说搞得还不错,今年刚刚转走人事关系,好像是到海南一家单位。

2月26日,记者拨通了卢景林的妻子宋女士的手机。她告诉记者:“这个‘陈燕泥’不是那个陈燕妮。我们只是帮出版社搞搞发行。”随后,她迫切地追问记者“是哪个店的?”“要多少书?”。还要记者把款打到她的帐上,她马上组织发货。

文坛“搭车”出书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。早就见过金庸之后出现的“全庸”、古龙之后出现的“古尤”之类,但陈燕妮之后出现的“陈燕泥”、书名也模仿得维妙维肖,着实让人感到市场经济下利欲熏心的一种社会悲哀。对此,《为您服务报》总编辑陈西林颇有同感,他说这明显是在钻空子,“现在正经写作的作家已经不多了,一个成名作家在培养自己的读者市场过程中,所付出的劳动是非常艰辛的。陈燕妮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作家,她写文章是谨而又谨、慎而又慎的,从来不糊弄读者。现在杀出一个‘陈燕泥’来,故意混淆读者视听,最终受损害的还是社会上的读者。市场经济为利益所驱动无可厚非,但不能用糊弄百姓、损害别人声誉为代价来谋取私利呀”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